近日,“华为杯”第七届中国研究生人工智能创新大赛在山东青岛圆满落幕。我校代表队成为唯一在全赛道均斩获一等奖的团队,共计获得一等奖4项(数量位居全国前三),二等奖3项、三等奖12项。此外,8名教师荣获“优秀指导教师奖”,学校亦获得“优秀组织奖”。
本届大赛以“AI赋能,智创未来”为主题,聚焦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智能控制等AI核心领域,旨在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意识,提升其创新与实践能力。
此次大赛吸引了3421支队伍报名,共提交有效作品2847件,报名队伍和作品提交数量均刷新历史纪录,最终有252支队伍脱颖而出,进入决赛。
一等奖作品简介
01
全国一等奖·开放赛题
获奖作品:“弈衡”—基于大语言模型多智能体的冲突模拟实验分析系统
作品简介:该系统是基于大语言模型多智能体技术的社会仿真系统,可用于预判冲突发展趋势、洞察潜在风险、辅助战略决策、化解冲突矛盾。
系统首创性地融合了冲突理论、多智能体系统理论、OODA循环理论和行为心理学理论,通过“导演-推演-裁决-评估”的多智能体协同架构,实现了冲突场景的精准建模、动态推演和科学评估,突破了传统模拟系统的机械性和局限性,实现了冲突模拟分析技术的智能化跃升。
02
全国一等奖·开放赛题
获奖作品:火眼金睛——物理模型引导的智能空间监视系统
作品简介:团队研发了成像、识别、三维重构和姿态估计一体化的智能空间监视系统,设计了物理数据双驱动的可解释智能算法,完成了在边缘计算设备上的轻量化部署。
通过模块间的增益循环实现了对空间目标“看得清”“辨得准”和“解得透”三大功能,有望在目标状态监测、碰撞规避、故障分析和威胁预警等任务中应用,创造经济、军事等多重价值。
03
全国一等奖·地方赛题
获奖作品:医影“时空”智能融合—面向精准外科的跨期相多域器官异质校正与重建平台
作品简介:为响应智慧生命健康战略需求,由计算机学院与系统工程学院学生组成的跨学科竞赛团队,进行了一次成功的跨学科创新实践。
面对临床中多来源、跨时期医学影像数据难以融合的挑战,团队将前沿人工智能方法与严谨的系统工程思维相融合,提出了创新的“时空循环演化”解决方案。
本项目构建的“医影时空”智能融合平台,为精准外科提供了一个更真实、更动态的智能系统底座样例。
04
全国一等奖·企业赛道
获奖作品:Transcend:大模型驱动的NPU算子智能迁移与优化系统
作品简介:随着国产 NPU 平台的快速发展,算子迁移与优化成为制约 AI 芯片生态落地的关键瓶颈。
该系统采用“生成—验证—优化”三阶段闭环架构,融合检索增强生成(RAG)、自动调试、性能反馈与多轮迭代优化机制,能够在分钟级完成算子生成与性能调优,平均性能提升达 1.57 倍。
项目显著降低了 NPU 开发门槛与成本,为国产 AI 芯片提供了智能化、自动化的编译优化工具,助力构建自主可控的算子生态体系,推动国产算力基础设施的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