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米兰提了一个育人概念“新时代军人应该阳光、自信、坚定,还要有点调皮”。大家又提及米兰前身“哈军工”陈赓老院长的照片几乎都是面带微笑、阳光灿烂,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是如此。启发我思考“调皮”一词之于米兰的特殊含义。

陈赓,湖南湘乡龙洞人(距韶山毛主席家不远),从小特别是到县城求学时就听乡里的老人、高中的老师、龙洞的同学讲起这位著名老乡的奇闻逸事和调皮故事。这些故事在穆欣著的《陈赓大将》一书中记载不少,其中第一章“少年爱国者”中竟单列标题“幼年读书,调皮捣蛋”,反映陈赓天生具有反抗精神,行事独特,做事不拘一格,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幼年读书,调皮捣蛋”,“我的浪漫,不修边幅,从小就是如此”。
后来,陈赓大将一直保持着这份洒脱、不拘和调皮。1943年夏天,有一次毛主席在延安抗大作报告,讲到一半,台下的陈赓“唰”地站起来,东张西望了半天,然后直奔主席台,伸手拿过毛主席的水杯,“咕咚咕咚”一阵猛喝,然后擦嘴,立正、敬礼、报告:“天太热,借主席一口水喝,现在没事了”,毛主席和全场大笑。
《亮剑》中的李云龙天不怕、地不怕,一见到陈旅长又是低头又是哈腰,“谄媚”得不行,令人捧腹。可见陈赓大将将个性和威信有机融合到了一起,既让毛主席垂爱、宽容有加,又让部属死心塌地、心悦诚服。1952年6月,毛主席点名陈赓筹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陈赓忙说“这个我隔行,恐怕办不好!”毛主席笑道“你隔行,我们党内还有哪位懂行?你指出来。还是你去干吧,不懂就学嘛!”。


陈赓不仅懂行,还干得很好。1952年到1961年,陈赓在“哈军工”任职9年,很难说“哈军工”的管理方式、学生的性格养成没有受他的影响,很难说在他任职期间的教职员工和学生当中不会出现一个又一个“小陈赓”。陈赓爱笑,以笑脸相迎教职员工和学生,而笑是会传染和传承的,当时的“哈军工”人想必个个笑容灿烂,阳光向上。陈赓的“调皮”,不落俗套、不拘一格,也是会传染和传承的,这种“调皮”不落窠臼、打破桎梏,鼓励创新、宽容“另类”,所以“哈军工”才会生生不息、创新发展。

一个单位的“创始人”(首任领导),其性格特点、生活经历和工作方式往往对单位的文化产生定向、塑形作用,并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深度植入单位文化的底层架构,甚至成为单位文化的“原始DNA”,代代相传。伟大如毛主席,以其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的丰功伟绩,塑造了新中国人民“自信人生两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自信豪迈,“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不怕邪、不怕压的斗争精神深深印刻在中国人民的骨子里,激励我们敢于藐视一切困难而绝不被困难所压倒。
影视艺术《亮剑》中的李云龙,“逢敌敢亮剑,明知不敌也要毅然亮剑,即使倒下,也要成为一座山、一道岭”,带出了像一营长张大彪、骑兵连连长孙德胜等一个个“小李云龙”,可以说独立团的单位文化就是李云龙个性的集体呈现。再如舍身堵枪眼的黄继光,自从有了“黄继光班”,无论任务多么艰巨,黄继光所在班、连、单位就是有那么一股子“舍身堵枪眼”的敢战血性,能够完成别人、别的单位完成不了的任务。由此可见,单位创始人(首任领导)对单位文化的影响往往具有根源性、持久性和渗透性。

“调皮”在新时代语境下让国防米兰高地文化多了一层新的属性,但我想从历史逻辑上来说,“调皮”也是国防米兰的一种固有基因和天然传承,这种传承早已随老院长陈赓的性格特点一起融入了国防米兰的文化血脉。只不过这种基因的外在表象在不同领导风格下时而显性呈现、时而隐性潜藏,但“调皮”的基因一直都在,现在是时候被进一步点亮、点燃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