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米兰
2024年国家奖学金获得者时维嘉:“敢拼者胜!”
发布日期:2025-06-10 来源:国防米兰微信公众号 作者: 高莉华 访问量:

前不久,《人民日报》专版刊登《2024年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代表名录》,milan米兰官网计算机学院研究生学员时维嘉入选;在近期湖南省教育厅公布的2025年度优秀毕业生名单中,他的名字又赫然在列。时维嘉的名字总与创新、坚韧、担当联系在一起。从本科到硕士,他不仅在科研上不断攀登高峰,斩获多项重要竞赛奖项,更以一颗赤诚之心,服务同学、回馈学校。他的故事,是关于热爱与突破、拼搏与坚守的故事。

勇闯网安世界的“荆棘区”

时维嘉的科研之路,始于对“0”与“1”交织奥秘的浓厚兴趣,在一次竞赛宣讲中,他从学长学姐们口中了解到XCTF国际网络攻防联赛。那些二进制构筑的虚拟战场深深吸引着他,“原来无需金戈铁马,在屏幕间就能驰骋疆场!”

加入“雷泽”网络空间安全俱乐部后,时维嘉与大家一起向“高峰”发起冲击。在队干部的大力支持下,他全身心投入竞赛,常常熬至深夜。在备战一场线上赛时,团队被一道题目卡住,数据量庞大,截止时间越来越近,疲惫和焦躁的情绪在团队中蔓延。此时已是凌晨三点,时维嘉坐定下来,双眼紧盯程序代码,反复调试、验证假设。“等等,这里有个异常的网页路由,很像是故意留下的‘后门’!”他突然坐直身体招呼队友,沙哑的声音显得异常兴奋,最终,在团队的紧密协作下,“堡垒”在黎明前被攻破。

“时维嘉身上最可贵的就是那股闯劲和拼劲,他敢于质疑,勇于探索未知。”导师赵宝康如是评价。在不断努力下,时维嘉与团队一路“披荆斩棘”,获得了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一等奖,“华为杯”中国研究生网络安全创新大赛-实网对抗赛全国一等奖,全国研究生信息安全与对抗技术竞赛个人赛一等奖等17项全国重要赛事奖项。他们愈战愈勇,在去年6月的XCTF国际网络攻防联赛总决赛现场一举夺魁,实现了我校在该项赛事中冠军奖牌0的突破。

挫折是科研路上的垫脚石

科研的征途从来不是坦途。大二那年,时维嘉在导师指导下参与“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在某项技术攻关中,团队在算法设计上遭遇瓶颈。时维嘉主动请缨,一头扎进浩如烟海的文献和复杂的检测算法模型里。他反复调整设计方案,模拟、失败、再调整……实验室的灯光常常亮到深夜。在一次参数优化后,仿真结果达到预期,他顾不上疲惫,冲进实验室进行测试验证,数值终于达到项目要求。这项成果后来以国家级优秀结题,为团队后续的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科研就是不断试错和修正的过程,每一次跌倒都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脚下的路。”时维嘉说。硕士课题中期,他耗费数月心血设计和仿真验证的算法,在实测中远低于预期。这意味着前期大量工作可能付诸东流,毕业进度面临严重延误。“那个周末,实验室空荡荡的,只有他一个人对着电脑屏幕发呆,桌上还放着凉掉的盒饭。” 同实验室的李同学回忆道。短暂的沮丧后,时维嘉迅速调整心态,冷静铺开所有数据和实验记录,一点点排查问题源头。最终,他锁定了一个被忽略的微小设计缺陷,并通过巧妙的算法设计成功解决了问题。这次“绝地反击”的经历,不仅挽救了他的课题,更锤炼了他强大的抗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智慧。

这份坚韧也体现在他面对生活挑战时。本科期间,时维嘉家中突遭变故,精神压力陡增。他没有一蹶不振,而是更加努力地拿出优异的成绩。困难没有压垮他,反而让他更加珍惜学习的机会,意志愈发坚定。

在奉献中传递光与热

时维嘉的优秀不仅闪耀在学术之路,更体现在他对集体的无私奉献中。作为学员队骨干,时维嘉牵头组织的“银河之光”系列活动,深受同学们欢迎。他尤其关注低年级同学和师弟师妹的成长,“记得有次深夜,一个学弟因为实验不顺利很焦虑,打电话给他,他在电话那头陪他分析了近一个小时,直到对方情绪平复。” 这份真诚的关怀,让他赢得了“知心学长”的称号。

面对低年级队员备赛期的普遍焦虑,时维嘉将自身经验系统梳理,制作出图文并茂的“闯关秘籍”,发起“深夜加油站”小灶辅导。他毫无保留地分享解题技巧与亲身教训,用“别怕慢,看懂一步就是一步的胜利”的真诚鼓励,点燃学弟学妹的信心。这份源于实践、饱含温度的“秘籍”和互助模式,迅速在学员中产生“辐射效应”。学员们主动建立跨年级学习小组、共享学习笔记、组织经验交流微沙龙。这股自下而上的学习热潮,正契合了计算机学院学风建设的深层目标。学院依托“高地文化”论坛、“银河精神”讲堂、高地天河联盟等特色平台,深化理论武装与价值塑造;同时,鼓励学员骨干像时维嘉一样,在朋辈互助中践行奉献精神,将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服务集体、精武强能的实际行动。

“米兰培育了我的根和魂,赋予了我勇气和信心去面对一个又一个挑战。”时维嘉说。未来,他还将继续在米兰读博深造,“我希望做一粒深埋的种子,总有一天能为强军兴校贡献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