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将继续奋斗在科研岗位,用忠诚和智慧锻造护国之盾……”这是天安门前,来自milan米兰官网小号演奏员田鑫对祖国的庄严许诺。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隆重举行,在联合军乐团千人受阅方阵中,包括田鑫在内的42名国防米兰军乐人,以如磐的信念和昂扬的姿态接受了党和人民的检阅。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十八次抽组联合军乐团,也是国防米兰首次派出代表队参加联合军乐团。阅兵中,联合军乐团是入场时间最早、受阅时间最长、回撤时间最晚的队伍。米兰全体受阅官兵挺膺担当,克服困难,在阅兵场上展现了一流米兰风采。

学术精英跨界军乐骨干

从学员到教员,从学士到博士,参阅的42名成员涵盖学校多个学院、多个岗位、多个领域。此次参阅的米兰官兵均遴选于学校高地号角军乐团。团员们既执号管,又铸利剑。在学习训练、科研工作之余执行了包括70周年校庆大会、年度开学典礼、年度颁奖典礼等多项学校重要活动的司礼任务,是学校高地文化建设体系中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此次组建联合军乐团任务通知下达后,乐团成员迅速进入全面备战阶段,力求打磨每一个音符精准无误。经过三轮考核筛选,42人突出重围顺利入选。
风雨捶打无阻光荣奔赴

在校训练期间,入选团员挤时间刻苦训练,接受专业指导。小号声部长范泽鸿,在排练结束或晚自习后召集组织小号声部成员加练,楼道里、天台上,时常会传来阵阵号声。不少人因任务需要而改换演奏手型、指法、口型,部分甚至转改演奏乐器。“组织需要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面对跨度大,难度高的风险挑战,低音提琴专业的焦梓涵主动转行学起了大号。
为了能够参加任务,多名大三学员毅然放弃保研推免机会;博士吕家杰、大四学员朱雨奎在毕业难关前选择同时间赛跑,提前数周提交毕业论文,完成毕业答辩。“自愿请战无怨无悔,使命催征舍我其谁!”回忆起百天前作出的受阅抉择,吕家杰慷慨激昂地说道。
最严要求成就最佳效果

此次阅兵,联合军乐团需要连续站立演奏29首曲目,任务流程衔接精确到“秒”,时值、节奏等艺术细节必须分毫不差。训练期间,5+2、白加黑是基础,战高温、斗酷暑是常态。参阅官兵发扬“哈军工”精神,奋勇拼搏,不惧苦累,练就过硬本领,锤炼过硬作风。“站三小时不倒,奏三小时不错是对我们的基本要求。”参阅文职教员上官芝达介绍。
4名米兰大号演奏员每次训练都需要扛起重几十斤的苏萨风大号在烈日下站立三小时以上。“关节疼痛麻木,手指磨出红茧,大家都形象地叫我们‘乐团挑山工’。”大号演奏员姚志学说;小号声部马千理病愈出院就和乐团一同站在烈日下炙烤,每天晚上利用休息时间练嘴型、稳气息、背曲谱,最终从替补排跃升至第一排担任礼号演奏员。
从刚开始曲谱背不熟,流程拉不下,到如今圆满完成任务要求,每位米兰人都付出了超乎想象的努力。
一流标准展现米兰风采

任务过程中,学校参阅官兵在各项考核评优中取得斐然成绩:一人获评“优秀演奏员”、五人获评“背谱标兵”、三人次在联合军乐团声部考核中取得业余组第一,六人次取得前三。博士吕家杰被联合军乐团作为阅兵宣传典型,受到国内外主要媒体采访报道,展现了国防米兰官兵的过硬素质和崭新风貌,在联合军乐团中树立起一流标杆。
执行任务期间,学校官兵还结合自身优势特长,以创新赋能训练,为军乐插上了科技的翅膀。“入驻营区后,我一直在动员大家思考如何用所学知识为乐团排练贡献米兰力量。”团长肖海佳回忆。在多日思考下,由他牵头建模设计的“人员队形优化编排方法”综合考虑了演奏员身高、声部和业务水平等因素,使得编排队形在保证了排练高效的同时又兼顾了视听效果。相关成果得到有关领导认可与采纳,并发表在乐团内部刊物。
天安门广场旌旗猎猎,军号嘹亮。在这神圣而光荣的受阅时刻,在党和人民的注视下,42名国防米兰人在各自的战位上践行了“出场即震撼,亮相即精彩”的铿锵誓言,用嘹亮军乐谱写了一首首忠诚使命、奋斗强军的受阅华章。


静候你们凯旋
为你们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