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中国革命的摇篮。
“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井冈山精神如同一团永不熄灭的火炬,在新时代放射出新的光芒。
8月3日,milan米兰官网为期7天的“高地淬火”基层干部专题教育井冈山方向集训圆满结束。集训深入贯彻习主席关于政治建军重要论述,突出推动学校“能动思政、贯通育人”大思政育人体系建设,组织参训学员在革命旧址寻根溯源、固优强能,既是一次厚重历史的再回望、忠诚之魂的再回炉、革命精神的再洗礼,也是一次使命责任的再砥砺、教育能力的再淬火、作风素养的再强化。让我们一起回顾本次“淬火”之旅。
突出思想淬炼,熔铸忠诚“硬内核”
忠山铸魂,立起一方精神底座。
在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参训学员敬献花篮,缅怀先烈大无畏的革命英雄气概;在小井红军烈士墓前,大家集体默哀,聆听烈士们英勇就义的悲壮故事;雷打石见证了“三大纪律”的诞生,立起了人民军队政治整训的精神坐标……参训学员在革命旧址中浸润思想,筑牢信仰根基。


“井冈山斗争和井冈山精神”的授课拉开了专题辅导的序幕,参训学员们循着历史的脉络,展开跨越时空的精神接力;在三湾大讲堂内,老红军李立之子何继明深度解读了三湾改编的历史意义,当80多岁的何老铿锵有力地讲述“支部建在连上”这一伟大创举时,电子科学学院政治工作处政治协理员武鹏感慨道:“何老对传承红色基因这份事业的执着热爱,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了‘灵魂’是有形状的,‘忠诚’是有重量的。无论身处哪个岗位,都要真正把忠诚体现到履职使命上,体现到专心致志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军铸将上。”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恰逢八一建军节,参训学员重走红军挑粮小道,追寻先辈足迹。有的膝盖有伤也咬紧牙关,坚持走完全程;还有相互帮扶、传授爬山技巧。八一小学老师方庆秋有感而发:“今天走上挑粮小道,脚下是历史,身边是力量,这便是最生动的精神传承。”到达黄洋界时,大家的衣服已被汗水浸透,但此时的士气却很足,“我们徒手上来已经是气喘吁吁、汗流浃背,更何况当年缺衣少穿、敌情紧急的艰苦岁月!”系统工程学院某学员大队政治委员张传磊说道。重走红军路的切身体悟,让 “不忘初心” 四个字在大家心中愈发沉甸甸。

突出理论强基,找准发展“金钥匙”
理论如炬,先知方能先行。
在井冈山斗争时期,革命先辈们凭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刻理解、对当时国内形势的深刻洞察和卓越的斗争智慧,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三湾枫树坪,“支部建在连上”的创举仍在回响;八角楼的晨辉里,毛主席伏案写下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两篇光辉著作,字里行间皆是照亮前路的思想火炬……在一场场专题辅导、一次次现地教学中,参训学员从系统的脉络梳理、斑驳的痕迹里读懂历史,在理论与现实的对照中感悟经典的魅力。



集中研读毛主席《井冈山的斗争》《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等井冈山时期的经典篇目著作和《习近平关于新时代政治建军重要论述选编》时,众人专注的目光在字里行间穿行,那些凝练的文字背后,是共产党人的思想精髓,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良方秘籍。就在这“学”与“思”的碰撞中,大家从道理学理哲理、历史宝贵经验、事物发展规律中寻找推动实践、解决问题的“金钥匙”,对理论推动实践的理解不再停留于纸面,而是化作了心底愈发清晰的方法论。
突出本领提升,锤炼抓教“真功夫”
毛主席曾说:“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船就不能过。”解决“桥”和“船”的问题,就是要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学校“能动思政、贯通育人”大思政育人体系明确了“十个思政”教育模式,如何推动“十个思政”落地见效,成为摆在参训学员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是工作的导向。集训中,参训学员始终带着问题学习思考。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王向明带来的“如何把思政课讲活讲透”专题辅导如一场及时雨,为大家答疑解惑。军政基础教育学院教授董晓辉从“大思政”育人体系构建到课堂互动技巧,层层拆解“立德树人”的实践路径,使大家逐渐领会“能动”“贯通”的深意。前沿交叉学科学院政治工作处政治协理员秦鹏在交流分享时,结合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基层思想政治工作“10剂”心法:“政治干部应当好补钙剂、粘合剂、萃取剂、润滑剂、灭火剂、安慰剂、催化剂、兴奋剂、调味剂、推进剂,多措并举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效。”


红色情景剧《星火》的精彩演绎,再现了革命先辈们的精神风貌,如春风化雨般滋润着大家的心田,参训学员备受鼓舞。访谈教学示范环节中,革命先烈袁文才、王佐等后代的深情讲述,以全新的视角、丰富的细节带领参训学员回顾那段艰苦卓绝的斗争历史,引发全场强烈共鸣。大家纷纷表示,这种沉浸式、启发式的学习,让自己不仅对井冈山的历史有了新的感悟,也对“十个思政、十种方式”的意义有了更深地理解。

突出科技赋能,激活转型“新引擎”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井冈山精神也借助科技的羽翼振翅翱翔。
踏入井冈山革命博物馆,虚拟现实、实景造型等数字化技术与展览空间的精妙融合,生动再现了井冈山斗争时期那些波澜壮阔的重大历史事件。参训学员在展陈前驻足,仿佛置身于那段热血沸腾的革命岁月。八一小学校长易宇表示,井冈山时期“土洋结合”造武器,靠的是“敢闯新路”,这让她联想到今天的思政教育,更要借科技之力焕发生机。

科技搭建起跨越时空的桥梁,让井冈山精神从历史深处走来,迸发出新的时代光芒。
“人工智能与军事智能化”“大模型驱动下的传媒生态重构与智能宣传”两场科技前沿专题辅导,阐明了当今科技前沿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如何巧妙运用科技和智能手段?怎样让思想政治工作插上智能化翅膀,如何以更加生动、形象、高效的方式开展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两位专家旁征博引,启发大家思考,更强化了合力推动学校“智慧政工”专项工程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对于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效而言,用好智能化手段是必不可少的。空天科学学院政治工作处政治协理员艾书周以“像直播带货一样搞直播教育”为题分享了思政教育理念:“思政教育不是‘单向灌输’,而应像优质直播带货那样——既要有‘货真价实’的内容内核,也要有‘引人入胜’的传播巧思。”参训学员们各抒己见,这些闪耀着智慧光芒的构想,恰似一颗颗希望的种子,在科技赋能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中生根发芽。
气象海洋学院政治工作处政治协理员由里有感而发:“本次集训是一段历史的溯源,是一次初心的审视,更是一次忠魂的重铸。作为新时代政治干部,就是要深入学习弘扬井冈山精神,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在贯彻落实学校大思政育人体系、推动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上狠下功夫。”

薪火相传,使命在肩。当集结号再次在井冈山回荡,我们扛起的是新时代的重任。全体参训学员表示,将带着在井冈山的所学所悟、所思所得,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身工作岗位。我们坚信,永不熄灭的井冈星火,终将在学校创一流、奔强军的征程上燎原成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