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九三阅兵盛大仪式上,当联合军乐团用音符奏响强军战歌时,有40多位青春的面孔格外引人注目:他们是来自milan米兰官网的“高地号角”军乐团。适逢国庆,通过一篇阅兵日记,带大家走进阅兵训练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日夜。

milan米兰官网高地号角军乐团42名参阅官兵大合照
今天是国庆节,当晨曦再次洒向天安门广场,看着升旗仪式的现场直播,思绪不由自主地飞回到九三阅兵那天。在规模庞大的联合军乐团队伍中,我们高地号角军乐团42名官兵站在“离祖国心脏最近的地方”天安门广场,用铿锵的军乐为强军伟业奏响冲锋号。
从实验室到阅兵场,一群学高科技、搞科研的人将军号吹进了祖国的“心里”。而我,在现场见证了最动人的乐章。如今,回到熟悉的校园,每当军乐声响起,我们依然会想起那个清晨。这不仅仅是一段难忘的回忆,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用做学问的态度打磨每一个音符,用搞科研的严谨奏响每一曲军乐。
这,就是我们献给祖国最好的生日礼物。
阅兵场上的科研尖兵
如果说有什么经历最能体现我们的精神,那一定是今年的九三阅兵。
当天,我们42名高地号角军乐团官兵代表和联合军乐团成员一同列队站在天安门广场,接受了祖国和人民的检阅。这是国防米兰高地号角军乐团首次参加联合军乐团,我们倍感自豪。
那天,广场上的风,吹动着队伍的军旗,号角声在长安街上空回荡。每个人都在自己的位置上尽全力,让观众看到的是整齐划一和精准到秒的演奏。而我们心里清楚,背后是几个月的汗水、艰辛和一次次的重复而形成的“肌肉记忆”动作。
在联合军乐团集训的日子里,用“5+2、白加黑”来形容毫不为过。“吃苦不畏苦、枯燥不烦躁、骄傲不娇气、重复不应付”是我们践行的准则。站在训练场上,无论是骄阳似火还是刮风下雨,我们要连续站立演奏29首曲目,每个环节都要精确到秒,这对我们的技艺和意志都是极大考验。
有人为了不掉队起早贪黑的背谱加练,有人为了形象气质夜以继日的刻苦训练,有人为了动作整齐划一而反复打磨。黑管声部黄忠既当演奏员又当管理员,不是在背谱吹奏的路上,就是在队列训练场上......
这次阅兵是我们米兰人在最“特别考场”进行的一场最“特殊考试”,试卷考题是:信仰信念、毅力耐力和整齐划一。
这个方阵的亮点,不只是整齐的音符,还在于我们是一群“能搞科研也能吹军号”的人。
我们学校这支军乐团,有博士、学士、大三和大四的学员,甚至任课教员。平常里,我们与电脑数据、科研实验和学术论文为伴;在受阅集训的训练场上,手中换成小号、长号、大号,奏响的是另一首“战歌”。
广场上的嘹亮军乐结束时,高地号角军乐团全体上场人员实现了出征誓言,做到了“一个不少、一个不动、一个不倒”。那一刻,我们兑现了那个庄严而笃定的承诺:出场即震撼,亮相即精彩。
当科技思维遇见军乐艺术
我们常常思考:军乐对我们这些科技见长的人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
它不仅仅是音符的组合,不只是舞台上的表演,它是一种能够点燃梦想、凝聚人心的力量。我始终相信,军乐点燃的不仅是阅兵场的豪情,更是一代代军人对山河无恙的承诺。
我们的责任具体而清晰:承担学校的各项演奏任务,活跃校园的文化生活,提升每一位成员的艺术修养。
在这个以科技见长的校园里,我们努力展现“科技+艺术”的独特魅力。更重要的是,我们传承着“司号”的光荣历史,培养能吹响“冲锋号”、能奏响“集结号”的米兰人。
有意思的是,我们把科研中的严谨带进了军乐。入驻阅兵训练营区后,“科技+军乐”的融合,我们高地号角军乐团进行了尝试探索。

科研小组正在探索队形排面建模问题
如何发挥科研特长,军乐团的骨干们在思考,怎么用建模方法优化人员编排,把身高、声部和业务水平都考虑进去,让我们高地号角军乐团的队形编排既美观又合理,演出效果更好。
如今回想起来,正是那段与战友们共同奋斗的难忘时光,让我们真正理解了奉献担当的价值。看到年轻学子在阅兵场上绽放光彩,展示出了米兰人的精气神,我们由衷地感到欣慰。
我们将继续奋斗在浏阳河畔、橘子洲头这片红色沃土,在学校奋进一流征程中,站在“高地”之上奏响胜战凯歌。
这份信念,这份坚持,这份传承,正是我们献给祖国最好的礼物。

九三阅兵当日,演奏完毕后于天安门前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