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主席强调,“要坚持思政课建设和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把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效融合起来,把德育工作做得更到位、更有效”。近日,milan米兰官网党委印发的《深化构建学校“能动思政、贯通育人”大思政育人体系的措施》,形成理念、内涵、载体、方法、支撑“五位一体”架构,是学校思想政治建设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要坚持稳扎稳打,善作善成,抓好体系设计、创新发展、群众支撑、实效检验,切实把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落实到位。
01
增强体系设计,塑造育人生态
体系设计是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的具体体现。深化构建“能动思政、贯通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强化一体化设计、工程化推进、精准化落实,形成体系统建、合力共建、特色抓建的良好局面。
纵向贯通育人全周期
分层设计教育目标,构建递进式培养体系,突出推进大中小一体化,本硕博有机衔接,根据不同学段培养对象身心特点、思维水平、认知规律,合理选用“故事化表达”“情境化体验”“思辨性研讨”“实践性转化”等教学理念手段,打造层层递进、螺旋上升的教学体系。打破学段壁垒,整合各学段优质课件、教学案例、实践成果,建立精品课程池、优秀案例库,组织跨学段教员开展联合备课、远程教研,构建共研共育长效机制,推动思政教育从“单向输出”向“多元共创”升级。注重收集各学段思政教育的数据,实施动态跟踪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育人效果动态连贯。
横向联动育人全要素
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一体化,建立以思政课为主干、专业课为拓展的思政教学体系,开展思政课与专业课联合备课、联合攻关、联合育人,打造特色鲜明的思政课程群和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的专业课程群。坚持“政治+军事+科技+文化”的“四维”一体,打造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将思政教育与军事训练、科技创新、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以“四维”驱动“五育”,以“五育”检验“四维”。紧紧把握全链路抓建的育人思路,统筹实施课程思政、科研思政、管理思政、服务思政、环境思政、文艺思政、仪式思政、网络思政、行走思政、身教思政,实现思政载体在时间维度、空间维度、主体维度的全面覆盖和深度整合。
内外融汇育人全场域
坚持力量贯通,建强专兼结合的施教队伍,培育一支以思政课教员为主体,专业课教员和基层政治教员为两翼,“思政课指导专家”等其他育人力量为拓展的合力育人队伍。建立健全大中小学一体贯通、基础和专业学院一体推动、院校部队社会家庭一体化育人机制,盘活用好各类资源,深化军地协同育人、拓展社会实践育人、强化家校联动育人,建立常态化的思想教育、人文关怀、心理疏导工作机制,形成合力育人机制。构建课上课下、网上网下、校内校外、军营社会多方位协同的立体化教育场景,实现立德树人和为战育人的紧密耦合、实践历练和课堂育人的互动契合,现实空间与数字空间的无缝衔接。
02
坚持创新发展,激活育人动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构建“能动思政、贯通育人”大思政育人体系,要将创新发展贯穿始终,激活思政育人的内生动力,为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专业化新型军事人才提供强劲支撑。
突出教育理念创新
坚持以学员为中心,打破传统思政教育的场域边界、场景边界,开展混合式教学改革,推进翻转课堂探索应用,充分激发学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学员需求侧与教员供给侧有效衔接。充分利用军地教育资源拓展课堂教育,加强实地感悟、实践运用、实操培塑,以案例解剖深化认知,以实践历练检验真知,点燃思政育人“动力源”、盘活“资源池”、产生融入式、嵌入式、渗入式协同效应。加强情理撬动,以情为支点、理为杠杆,通过榜样示范教育打动人心、温暖人心、激励人心,通过学深悟透道理学理哲理增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
突出科技赋能增效
坚持思政育人联网上线,将网络资源“最大变量”变成教育创新“最大增量”,整合红色资源、经典案例、战例素材,建好数字化思政资源库,实现“随时学、随地学、随身学”。推动教育“智慧+”创新发展,打造智能化、立体化、全维化科技支撑平台,将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深度融入教学场景,建好“智慧政工”专项工程,打造数智赋能、精准滴灌的教育新范式。针对师生员工认知特点、网络习惯、学科背景,积极创作导向正确、内容生动、形式多样的网络思政产品,用好“高地号角”融媒体矩阵,创新话语表达方式,增强思政教育的时代感、吸引力和黏合度。
突出创新文化浸润
坚持以文铸魂、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理论武装+文化培塑”推进“价值引领+信仰强固”,增强高地文化的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深入挖掘、大力弘扬“哈军工”精神、银河精神、北斗精神以及“四无”精神等各单位特色精神文化,打造新时代学校高地文化谱系,不断砺志铸魂、砺战激气、砺行厚德。塑造高地文化品牌,以“五色五美十道光影”为呈现形式,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精神之源、价值之本、奋斗之基,塑造师生员工为军向战、奋进一流的精神世界。
03
坚持群众支撑,汇聚育人合力
“能动思政、贯通育人”是一首全员参与的“大合唱”。要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将“人人都在思政中,人人都是思政人”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凝聚成同频共振的育人合力。
完善管理保障体系
创新管理育人,坚持把日常管理与思想教育、人文关怀相结合,广泛开展大谈心深交流真关爱活动,培塑团结、友爱、和谐、纯洁的内部关系,营造团结、紧张、严肃、活泼良好氛围。突出后勤服务保障,注重将人文理念融入服务保障,开展“一站式”综合服务提质升级,做到主动服务、精细服务、高效服务、全面服务、创新服务,为服务注入“情感温度”。锚定“军人军嫂军娃、后院后路后代、家庭家教家风、和平和谐和睦”,不断提质子女园校建设,让“党旗红、国防绿、凤凰金”在中小学校园里熠熠生辉,让教职员工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激发自我教育新动能
建强学员骨干队伍,发挥骨干示范引领作用,深入开展学习互教、思想互促、工作互助、生活互帮活动,形成“传帮带”良好氛围,通过朋辈教育传递正能量。建好用好“高地薪火”硕博宣讲团、“忠诚之魂”宣讲团,深入部队、政府、社区开展理论宣讲、国防教育,让理论宣传活起来、动起来、燃起来,打造互学互鉴开放格局。建好自主研学平台,搭建思政“微课堂” “强军论坛”,鼓励学员围绕国防和军队现代化重大问题开展研究,形成“学思践悟”的良性循环。
构建育人环境氛围
以“高地风采”群众性文化活动为统揽,办好群众体育竞赛、草地音乐节、文艺公开课等时代感年轻态文体活动,让学员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展现才华、增长才干;以建好“108+N”基层俱乐部为抓手,让学员投身理论研究、军事素养、科技创新、文化艺术、体育竞技的演练场,不断拓展能力边界、绽放青春活力、实现全面发展;增强打造特色环境建设,推动基础设施“硬环境”与价值引领“软环境”融合发展,体系布设人物雕像、文化景观、战史雕像,充分发挥宣传栏、灯箱、橱窗等育人作用,让“墙壁道路会说话、一草一木能育人”。
04
坚持实效检验,确保育人质效
实效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所在,也是大思政育人的目的和归宿。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相统一,确保思政育人的“答卷”经得起时代考验、战场检验。
紧扣铸魂育人
把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通过政治考核、思想汇报、实践鉴定等方式,完善学员思想政治素质全程考评机制,确保学员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同步提升。立起为战育人鲜明导向,强化战斗精神培育,深化联教联训机制,组织学员在任务一线、复杂环境中全面摔打磨炼,推动教战研战学战落地落实。坚持军政融合培养,在强化学理研究、问题意识、教法创新上下功夫,深度挖掘思政教学中的战斗因子、军事教学中的思政元素,打造军味战味浓厚的思政“金课”,推动形成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发力、同向同行。
突出与时俱进
习主席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要以学员现实关切为靶标,把握学员群体特征,跟进学员意识思想心灵变化,在青年学员成长的关键期,回应学员在理论和实践中的真实困惑,起到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作用。要把握“两个大局”,将理论教学融入当下发生的热点问题,创新教学思路与方式,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守好网络意识形态主阵地。要注重观照“社会现实”,强化思政“小课堂”向社会“大课堂”的延伸,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将优秀学员案例、实践创新成果编入教学案例库,反哺课程建设,提高思政育人的针对性、现实性。
优化评价反馈
加强思政育人数据全流程管理,建好学员成长档案资源,科学分析学员思想动态、学习轨迹和实践成果,提升思政育人精准度。建立健全动态评价体系,突出“知识、能力、价值”三维评估体系,强化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增强过程性评价,优化结果性评价,形成“教育—实践—反馈—提升”的闭环机制。建立长效跟踪机制,以问卷调查、校友访谈、实地调研等方式了解毕业学员在部队的表现和发展情况,将评价反馈作为改进思政教育的重要依据,持续推动思政教育与部队实战需求精准对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