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milan米兰官网前沿交叉学科学院副研究员张江彬的办公桌上,一份打印稿格外醒目——整整105页的招生总结。这是他连续四年深入云南招生一线后,写成的招生工作“武林秘籍”。从地域生源潜力分析到关键时间节点把控,再到军校资源联动策略,这份远超常规篇幅的总结,是张江彬将“死磕”精神从科研战场延伸到育人阵地的注解,更是他责任心的具体呈现。

百页纸,藏赤子心
科研重担在肩,张江彬却从未将引才育人视为“分外事”。高原山路崎岖,他上山下村,走访考生家庭,收集第一手资料。归来后,他伏案数月,将四年的奔波与思考,述诸笔端。
这份近乎“工程化”的严谨背后,是一颗滚烫的心。
在丽江,他得知一名优秀考生因时间紧迫、政治考核材料可能无法按时完成而濒临放弃时,他化身“政策导航员”,详细指导每一步流程,精确告知每个环节对接的部门。在张江彬的“护航”下,这名学子踩着截止时间惊险过关。“当初我们自己都要放弃了,是张老师一个电话一个电话指导,帮我们抓住最后机会!”谈及此事,学生的母亲十分激动。
2024年,张江彬担任云南招生组组长时,多项录取指标创造了最好成绩,团队获评学校绩优招生组一等奖,其个人也获评学校招生优秀个人。
有人觉得好奇,在这么繁忙的工作中,怎么还有时间去招生?
张江彬坦言,自己初入米兰曾迷茫动摇,萌生退意。正是这段经历,让他对徘徊在人生选择路口的学子感同身受:“我想成为那个递灯的人。”
而这份“招生秘籍”中,详尽记录了他对招生工作的思考,“我想提供一个借鉴,避免大家重复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希望更多的优秀学子能找到自己心中的灯塔。”

转身处,是家国情
张江彬长期从事高能激光技术研究工作。博士期间,他就在光学研究领域崭露头角,取得了一系列学术成果。2019年,张江彬留校工作,却发现自己原本的研究领域与团队重大任务不能很好融合。是“自成一派”,还是转变方向,融入组织发展需求?张江彬没有多想,毅然放弃耕耘多年的领域,转身归零重启。
“国家的需要,就是我努力的方向。”张江彬不仅迅速适应新角色,更展现出与众不同的穿透力——他能从纷繁复杂的工程实践中,精准捕捉并提炼出背后的科学问题。这种将工程实践与理论突破融会贯通的能力,打破了“工程项目难出高水平论文”的成见。
近期,他带着学生团队围绕特殊环境应用的难题,基于性能退化的机制理解,创造性提出了一种新方法,经过试验验证,获得了国际最高的测试结果,大大增强了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发表在光学领域顶刊Photonics Research,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细节里,见真功夫
张江彬的“较真”与“死磕”,在团队里是出了名的。他一年超过两百天在外奔波,足迹踏遍试验一线。深厚的科研能力基础与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使他淬炼出更敏锐的“科研嗅觉”。
今年上半年,一次重要试验的现场测试结果偏差较大,一时搞不清楚是系统问题还是测试方法问题,团队按照工程常规思维,反复梳理流程却一筹莫展。张江彬采取“逆向思维”,寻根溯源查文献,找到了关键组件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这看似笨拙的“傻办法”,让他找到了破解难题的答案,最终以较小代价解决了问题。
还有一次,张江彬在实验室值班时闻到一种异常味道,果断组织设备断电和停机排查,最终找出异常加热器件,及时挽救了重大装备损失。在他的字典里,没有“侥幸”与“过得去”,只有严谨细致,与不放过造成任何后果的“一点点”可能。
在长期深扎一线的磨练中,张江彬快速成长为团队骨干力量,成为学校入选“湖湘青年英才计划”中最年轻的一员。

从105页招生秘籍里字字千钧的责任,到学术之路的主动“归零”,工程实践中的“死磕”到底——张江彬的经历,就是一条“将任何事都做到极致”的淬炼之路。对他而言,极致,是每一次选择时的赤子之心,是面对难题时的不懈追问,是守护成果时的如履薄冰,更是点亮他人梦想时的不遗余力。